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435章 纷纷论治国

  这张华,哎呦,可是个大学问家啊,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溜,见识也广,所以在当时,名声可是响彻云霄,大家都觉得他得做三公才算合适。

  不过呢,中书监的荀勖和侍中的冯紞,这俩人儿因为伐吴那档子事儿,对张华可是心生嫉妒啊。

  有一回,晋武帝问张华:

  “诶,你说,我百年之后,谁能托付大事呢?”

  张华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就说:

  “那还用问嘛,肯定是齐王啊,人家德才兼备,还是您的至亲。”

  可这话儿,不小心踩了晋武帝的尾巴。

  荀勖一看,机会来啦,立马就开始嘀咕张华的坏话。

  后来呢,张华被派去统领幽州的军队,到了那儿,把汉人和蛮夷的百姓都安抚得妥妥的,声望也越来越旺。

  晋武帝一听,寻思着这人才,还是得调回来啊。

  可这时候,冯紞这个小妖精,就在旁边给武帝吹耳边风了。

  他先跟武帝提起了锺会那小子,说:

  “锺会反叛,其实都是太祖给宠出来的。”

  武帝一听,脸就黑了,问:“你丫说啥呢?”

  冯紞赶紧摘帽认罪,然后解释说:

  “您看,驾车的高手,得懂得调整缰绳的松紧,就像孔子教育学生,因人而异,有的鼓励有的打压。

  汉高祖刘邦宠爱五王,结果他们骄纵得不行,最后全给撸了;而光武帝就懂得节制将领,让他们都能善终。

  这不是说,皇帝有好有坏,臣子有聪明有笨,关键是怎么平衡。

  锺会那小子才能有限,但被太祖夸上天,手握大权,自以为计划周全,最后却落得个叛逆的下场。

  要是太祖早点管他,哪会有这事儿呢?”

  武帝听了点头:“嗯,有道理。”

  冯紞趁机跪下磕头:

  “陛下既然觉得我说得对,那就得提早防备,别让锺会那样的事儿,再发生。”

  武帝问:“现在还有像锺会那样的人吗?”

  冯紞就把旁边的人都支开,悄悄跟武帝说:

  “那些帮您出谋划策的,立下大功的,还有外面镇守一方的大将,您心里得有数啊。”

  武帝听后沉默不语,从此,就不再提召张华回朝的事儿了。

  这冯紞啊,真是个狡猾的小狐狸,一番话就把张华的前程给挡了。

  话说啊,三月里,安北将军严询在昌黎给慕容涉归来了个下马威,一顿操作猛如虎,斩首、俘获敌人数以万计,真是厉害了我的哥!

  而这头呢,鲁公贾充这老头子,年老多病,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跟个植物人大战僵尸似的。

  晋武帝这人心地挺好,就派皇太子去慰问他。

  贾充啊,一辈子征战沙场,结果到老却开始疑神疑鬼,担心自己死后上了天堂,结果发现天堂WiFi不好,刷不了抖音可咋整。

  他特别怕史书上,给他写点啥不好的,整天忧心忡忡,像个深闺怨妇。

  他的侄子贾模看不下去了,劝他说:

  “叔啊,你别想那么多,孰是孰非,时间一长大家自然都清楚了,掩盖不住的,别搞得跟个林黛玉似的。”

  可惜啊,贾充还是没挺过去,四月里的一天,他就这样两腿一蹬,去了西天取经了。

  他的长子贾黎民早逝,没留下孩子,这贾家,可是要断子绝孙的节奏啊。

  贾充的老婆郭槐就想啊,得赶紧想个办法,于是她就想把贾充的外孙韩谧,过继来当嫡长孙。

  可郎中令韩咸、中尉曹轸这俩人儿就不干了,他们劝郭槐:

  “老太太啊,礼法上可没这规矩,立异姓为后嗣,这可是要让人笑掉大牙的。”

  但郭槐这老太太,可是个有主见的人,执意要这么做。

  韩咸他们没辙了,只好上书给皇帝,请求换个后嗣。

  可惜啊,这事儿就被搁置了,皇帝也没给个痛快话。

  郭槐这老太太还不死心,又上表说这是贾充的遗愿。

  晋武帝最后还是同意了,下诏说:

  “功劳不如太宰的,初次封号,子孙不旺的,都不能跟贾充比。”

  哎呀,这贾家可算是有了后嗣了。

  等到太常开始讨论贾充的谥号时,博士秦秀站出来说话了:

  “贾充这人啊,违背礼法,沉溺私情,把伦常大纲都败坏了。

  春秋时候就有例子,莒公的儿子灭了鄫国,就是因为鄫国养育外孙。

  现在贾充这么做,就是断了父系祖先的祭祀,给朝廷添乱。

  依我看啊,‘荒’这个字最适合他了,荒淫无度,败坏朝纲。”

  但晋武帝可没听秦秀的,给贾充改了个“武”的谥号,也算是给足了他面子。

  哎,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闰三月的一天,广陆成侯李胤,也追随贾充而去了。

  再来说说齐王司马攸吧,这货的德行和名望,可是越来越受人尊崇了,跟个网红似的。

  可荀勖、冯紞、杨珧这帮人啊,就是看不惯他好,心里那个嫉妒啊,跟猫爪子挠一样蓝瘦香菇。

  冯紞就跟晋武帝说:

  “陛下啊,你让诸侯回封国,得从亲人开始啊。

  跟你最亲的就是齐王了,他现在还赖在京城不走,这哪行啊?”

  荀勖也煽风点火:

  “朝廷里外的官员,都向着齐王,陛下您要是有个万一,太子可就惨了。

  你试试让齐王回封国,看看大家啥反应,我说的要是应验了,那可别怪我没提醒你啊。”

  晋武帝一听,觉得这话有理,就同意了。

  哎呀,这齐王可算是倒霉了,被这帮小人算计了。

  到了冬天十二月的一天,晋武帝下诏书了:

  “古时候的九级官爵啊,可以为伯,要么在朝廷辅佐皇帝处理政务,要么外出治理一方。

  无论在哪里,都得遵循一个准则。侍中、司空、齐王司马攸这个人啊,帮我创立基业,立下大功,现在任命他为大司马、统领青州诸军事务,侍中的职位还留着。

  另外啊,汝南王司马亮当太尉、录尚书事、还兼任太子太傅。

  光禄大夫山涛当司徒,尚书令卫瓘当司空。”

  哎呀,这一下子啊,朝廷里可是大变样了,翻版大换血!

  征东大将军王浑,给皇上上书说啊:

  “司马攸这哥们儿,跟咱们皇帝,可是亲得不能再亲了,品德那也是一顶一的,跟古代的周公比都不带怕的。

  这种大咖,就应该留在朝廷里,辅佐政事才对啊。

  您现在一纸调令,就让他离开朝廷去封国,给个空头的都督称号,实权一点儿没有,这哪儿像兄弟之间,该有的情义呢?

  我总觉得这么做,跟先帝和文明太后的步伐,那是南辕北辙,要知道,他们以前可是把司马攸当个宝啊。

  您要是担心对同姓王,太宠溺,怕闹出吴、楚那样的叛变,那您瞅瞅汉代的吕后、霍光、王莽那些外姓人,掌权之后搞得乌烟瘴气。

  古往今来,处理事情,当然得有个轻重缓急,但咱也不能祸害国家呀。

  要我说,咱们得用那些正直、忠诚的人。

  要是整天疑神疑鬼,连自己兄弟都不信,那疏远的人,您还能指望他们跟您一条心?

  依我看,太子太保这位置还空着呢,让司马攸来坐,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可以和汝南王司马亮、杨珧一起,操持朝廷大事。

  他们三人地位相当,互相牵制,这样既公平又不排挤,还能保持皇家的仁爱,这不就是完美策略嘛!”

  这时候啊,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憙、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等人,都直言不讳地劝皇帝。

  可惜啊,晋武帝就是不听啊。

  这王济多聪明一人啊,他让他老婆常山公主,和甄德的老婆长广公主,一起去找晋武帝哭诉。

  这两位公主一去就“扑通”跪下,眼泪汪汪地,求晋武帝别让司马攸走。

  可惜晋武帝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一生气,就把王济调到国子祭酒去了,甄德也被踢到大鸿胪去了。

  这羊琇可就更上火了,他和北军中候成粲商量着,要去找杨珧算账,甚至想拿刀砍他。

  可杨珧那老狐狸也不傻,一听这事儿,赶紧躺平装病不出门。

  然后还反咬一口,找人弹劾羊琇,结果羊琇被降职为太仆。

  羊琇这口气哪儿咽得下去啊,最后又气又恨,生病死了。

  李憙呢,也觉得自己老了,不想掺和这些破事儿,就辞官回家养老了。

  说起这李憙啊,他在朝廷的时候,可是个大公无私的人,亲戚朋友想找他走后门儿,门儿都没有。

  大家都夸他是个清官,嘿,这年头,这样的官可真不多了!

  这一年里,散骑常侍薛莹,也两腿一蹬去世了。

  有人就问吴郡的陆喜:

  “薛莹在吴国的士人堆里,能不能算个头儿啊?”

  陆喜笑了笑说:“薛莹啊,他也就算个中等偏上吧,头儿可轮不到他。

  你想啊,孙晧那时候胡作非为,吴国的士人里,那些闷声发大财,隐藏才能的,这才是第一等;

  那些不图升官发财,只想过安稳日子的,这是第二等;

  那些有啥说啥,忧国忧民的,这是第三等;

  那些看风使舵,偶尔做点好事的,这是第四等;

  而那些文绉绉,不拍马屁的,这是第五等。

  薛莹他做人做事儿,哪儿能算头儿呢?”

  晋世祖武皇帝太康四年的春天,公元283年。

  正月甲申日,朝廷里搞了个大换血,魏舒这哥们儿被提拔为左仆射,而下邳王司马晃,哎这司马晃可是司马孚的儿子哦,他接手了右仆射的岗位。

  没几天,戊午日那天,新沓康伯山涛老先生,就驾鹤西去了,朝廷里瞬间少了个得力干将。

  晋武帝就开始琢磨了,这齐王该赏点啥好呢?

  于是他就把这事儿,交给了太常去讨论。

  博士庾旉、太叔广、刘暾、缪蔚、郭颐、秦秀、傅珍等人,联名给皇上写了个报告,大概意思就是:

  “您看周朝那时候,周公、康叔、聃季,这些牛人都被招进朝廷,手握大权,可见辅佐君王,这事儿得多重要。

  咱们汉朝的诸侯王,地位可不低,比丞相、三公还得瑟。

  但他们要是想插一脚朝政,那就得身兼数职;要是想回自己的封国逍遥,那朝廷可就不给他们,啥高级官职的虚名了。

  现在这齐王,要是真能干,那就不该让他以皇上的同母弟弟,这么尊贵的身份,去干那鲁、卫之地的小差事;要是他不行,那就更不该让他,在东海边上建个小国家了。

  按古时候的规矩,三公这种大咖,是不需要干啥实际工作的,陪皇上聊聊天,议议政事就行了。

  可没听说过,让这种级别的大佬,去独当一面的。

  就像周宣王那时候,为了解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才让召穆公去打淮夷。

  所以啊,《诗经》里才说:‘徐方不回,王曰旋归。’

  这宰相啊,本来就不该老在外面飘着。

  现在天下太平,四面八方都是咱的地盘,应该赶紧按照古时候的规矩,让齐王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

  可现在可好,把他派到两千里外去了,这不是坏了古时候的规矩了吗?”

  哈哈,这庾旉啊,是庾纯的儿子;刘暾呢,是刘毅的儿子。

  庾旉写完草稿后,先给他爹庾纯瞅了瞅,庾纯也没说啥。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太常郑默和博士祭酒曹志的耳朵里。

  曹志一听,心里那个不是滋味儿啊,就说:

  “这么牛的人,跟皇上关系还这么铁,不让他留下来帮忙处理朝政,反而把他发配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这真是让人想不通!晋朝的未来,怕是有点悬了!”

  于是,他也给晋武帝写了个报告,大概意思是:

  “古代那些辅佐大王的人,同姓的有周公,异姓的有太公,他们都手握大权,一直辅佐了五代君王,最后都落叶归根在周地。

  后来周王室虽然没落了,但即使有五霸崛起,那政治清明程度,也跟周公、召公辅佐的时候,没法儿比。

  自从伏羲以来,这天下,可不是一家就能独大的。

  咱们得推崇公平公正,跟天下人一起分享好处,这样才能长久地坐拥江山。

  那秦、魏,两国就是因为太贪心,所以才玩完了;周、汉两国呢,因为懂得分享,所以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有才,都能来掺和一脚。

  这就是历史给咱们的教训啊!

  我觉得,咱们应该听听博士们的意见。”

  晋武帝看了曹志的报告后啊,心里那个气啊,就说:

  “连曹志都不懂我的心思,更别说其他人了!”

  于是他就说:

  “这些博士们啊,没回答我的问题,却回答了我没问的问题,真是会搞事情啊!”

  然后,他就下令,让有关部门把郑默给炒了鱿鱼。

  这时候尚书朱整、褚?也跳出来说:

  “曹志等人越权、不务正业,迷惑朝廷,推崇歪理邪说,还假装自己直言不讳。

  咱们得赶紧把他们抓起来,交给廷尉依法论罪!”

  晋武帝一听这话啊,立马就下命令把曹志给撤了职,让他以鄄城县公的身份滚回家了;其他人呢?全都交给了廷尉去收拾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