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并未让陶藻失望,他回信的诗作直白而简洁:
孟德兄:几年不见,初心仍在否?恍惚之前,非鹰犬之辈,拔墙关附,游侠京都,何其快意?如今,费尽心力,忧国忧民,志在天下,怎可隐忍?然,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一家之天下。君临天下之英雄,可得天下,亦可失天下!所得如何,即所失如何。因果循环,必有报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不满百,何必为大计而弃大义?
曹操读了几遍,尤其是那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非常喜欢,反复拍案称绝。
荀彧看完这封信后,沉默不语。他的心思并不在诗句上,而是关注于天下大局。他与曹操有一点相同,都想尽快结束这种乱世,为大汉带来一个安定的局面。然而,他与曹操的不同在于,他认为曹操有能力结束这种混乱局面,却不赞成为了大汉而站出来。曹操越来越不择手段,野心也越来越明显,这让荀彧寝食难安。“何必为大计而弃大义?”的确,大计固然重要,但大义岂能轻视?
戏志才沉默了。
戏志才是败落士族子弟,只喜欢读书,家里贫穷,常常饿肚子,不得不想些办法糊口。也因此,他在家族中名声不佳。即便成为曹操的主要谋士,也经常被人指责利用诡计敛财。戏志才确实怕穷。当然,这也不完全是他的错,曹操对待部下公正,赏罚分明,他也无法获得更多财富。
他自己身体本来就不好,在曹操手下这段时间才有了一些调养的机会,但病根未除,病情仍然反复。小时候的痛苦和营养不良,让他体质虚弱,现在半夜常咳血。因此,他更害怕曹操失败。如果曹操不能成功,他就会失去最后的依靠。
虽然荀彧并没有把这些小事放在眼里,但戏志才却自知,天下人不会放过他这种有污点的人。因此,他在背后暗中打击那些议论他的人。曹操多次劝他宽宏大量,但他始终做不到。
但是,当他看到书信中提到曹操年少时的一些恶趣味甚至不堪的行为,并没有感到羞辱,反而称赞他活得自在,差点感动得落泪。曹操这些年的小孩子脾气,放在今天,恐怕没有人会赞同,即使写入史书,也会被记录下来。书信中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度啊?比起整天宣扬圣人之言的名门望族,他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这个书信的作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戏志才只知道从丹阳开始,后来进京,接着统兵,再被罢官,最后经营辽东。这条道路,戏志才只知道一些大概情况,具体细节却不清楚。他认为,放弃洛阳和豫州是最大的失误。然而,书信的作者真的不明白其中的意义吗?一个庶子,无缘无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难道只是运气吗?不会!
戏志才回到自己的帐篷,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论如何也无法入睡。天色已晚,随行的仆人请他吃饭,他也没有胃口,随便吃了几口后,便拍了拍衣服,向荀彧的帐篷走去。
“志才为何而来?”荀彧看着疲惫的戏志才,疑惑地问道。
戏志才坐下,抬头看着荀彧:“你能否详细说说书信作者这个人?”
“书信作者?”荀彧惊讶地问,“你怎么会对这个人感兴趣?”
戏志才又说道:“先不要管这些,我只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荀彧将从侄子荀_DU那里得到的一些信息简要告诉了戏志才。不过,说完最后一句话后,荀彧也有点泄气了。勉强说道:“志才,我真的无法评价这个人。他做了很多事,看起来非常矛盾,简直像另一个人的作品。比如说……”
戏志才挑眉:“比如说,放弃洛阳?”
“不是!放弃洛阳还有别的说法。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从未想过要在朝廷立足?”
戏志才皱眉,确实是这样。即使是占据潼关这样的险要之地,平定关内的西凉兵马,他也没有向朝廷要求任何封赏,反而在战事结束后急于离开。如果他有野心,为什么不抓住这种绝佳机会?如果没有野心,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在京城?
荀彧继续说:“还有,据我所知,他一直不愿意与权贵们来往。以前,出京时,袁本初等人多么热情,但他始终保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在他被迫从军时,也没有任何人帮助他。以他的才能,如果得到朝廷的支持,早就飞黄腾达了。”
戏志才不禁问道:“他不是曾跟随叔父朱太尉吗?”
“哈哈!你根本不了解朱家。朱太尉有一个儿子,你觉得他会让书信作者比自己的儿子更有名吗?别说他参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朱太尉暗中安排,就是后来,朱太尉还想让书信作者把朱太尉的侄子朱述阳调入军中担任司马,掌控一支军队,当作朱家的私兵。结果却被书信作者拒绝。也因此……后来,朱述阳去了丹阳,夺走了书信作者辛苦几年的心血!哈哈!朱述阳!朱家!你觉得这样的朱家还会为书信作者出力吗?”
“哎……”戏志才一直以为书信作者的成功靠的是朱家的支持。现在才知道自己错了。
两人讨论了很久,但对于这两个聪明人来说,越说越觉得疑点重重。荀彧安慰了戏志才一番,立刻派人通知侄子荀_DU,让他好好调查书信作者的情况。戏志才这才告辞,各自回去睡觉。
书信作者率军越过陈留,直奔泰山方向。进入兖州境内,见一骑飞驰而来,大声报告紧急军情,要求面见公子。
书信作者让人进来,那人迅速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他。书信作者打开一看,顿时跳了起来。
“妈的!是倭寇!”
贾诩见书信作者如此愤怒,急忙问道:“公子,发生了什么事?”
书信作者把信递给贾诩,贾诩快速读了一遍,随即问道:“公子,您打算如何处理此事?”
“哈哈!怎么处理?如果我不想活了,那就不要活了!传令甘兴霸、周仓,让他们立即率领所属部队,不对,再加上顺城三千士兵,火速前往倭岛,务必斩草除根!”书信作者凶狠地说。
张辽这时也看完了情报,劝说道:“公子,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分了?据说叛军有五六万人,全部杀光,不是有违天理吗?”
书信作者咬牙说道:“不是五六万!是所有倭寇!斩草除根!”
赵云也吃了一惊,站起来说:“公子,全部杀掉,那边的银矿怎么办?”
“我们汉人难道没有人才吗?这次谁劝都不听!上次我去倭岛,原本想用他们的命为我做些事情。可是,他们从头到尾都没能改过自新,转身就背叛我?我要让所有异族人都知道,汉人是天下的主人!任何人都不能越界!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所有人都默不作声。赵云与书信作者聊过倭岛的事,直到书信作者对倭寇的仇恨达到极点,自然也不会劝阻。何况,他亲眼目睹倭寇那些令人恶心的行为,甚至恶心了好几天,此时也理解了书信作者的恨意。
贾诩作为著名的独行侠,对杀这些倭寇自然也不在意。
只有张辽继续劝道:“公子,杀戮过多,恐怕……”
书信作者怒道:“文远,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怕我折寿吧?说实话,就算折寿五十年,我也不会让这些倭寇活着!我就是这样性格,又善于伪装,稍有不慎就会被狠狠咬一口!我不为现在的汉人,而是为了以后的汉人消除一个大患,哪怕折寿也值得!”
张辽见他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劝了。
于是,不久之后,从营地中冲出几骑,分成两路,一路去甘宁处,另一路去顺城朱泰处。
书信作者终于还是下了狠手。现在有些后悔,上次为什么没有彻底解决呢?留下这么一个隐患。
还好现在还能应对。如果倭寇趁机作乱,那还真有点麻烦。
不过,即使麻烦,也只是小问题。只是,这个小问题,实在恶心。
(活动时间:十月一日到十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