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赚六国的钱财,来攻打六国【求订阅,求全订】
听完章涵的讲述,太子扶苏也微微点头。
当然,他父亲打算把这家养滞厂的买卖留给他,这样一来,他继续将这家养滞厂的买卖做大做强,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至于这家造纸厂,倒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原本他认为经过这四五年的时间,在历史的轨迹中,秦国会将造纸厂遍布每一个郡县。
甚至做到秦国每个郡县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七八个造纸厂的情景。
毕竟造纸术这项技术并不复杂,只要有足够的人手,再带着他们一起练习几次,这样不久之后就能掌握造纸术。
所以如果历史上的治粟内史真的想要大规模开设造纸厂的话,那么现在绝对不会只有大约一百家造纸厂,至少也会有三五百家造纸厂。
不过他是从大规模普及纸张的角度进行考虑的,而历史上的治粟内史显然更多地是在考虑如何利用纸张的利润赚钱。
毕竟现在秦国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平定剩下的五国,彻底统一天下。
这必然避免不了要经常打仗。
而打仗打的是什么?
打的就是后勤粮草!
打的就是钱财物资!
如果没有充足的后勤粮草和钱财物资,那么即使有昔日武安君白起的勇猛,也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可以说,治粟内史史天每天都在头疼如何为秦国、秦王筹集打仗所需的军费物资。
而在治粟内史史天头疼的时候,太子扶苏和六部又给了他几个惊喜。
比如太子六部中的工部和农部发明了播种机、犁、龙骨水车、渡槽车等各种“四二三”式的新式耕种、灌溉、纺织工具。
虽然这些新式耕种、灌溉、纺织工具在秦国国内是以兑换的方式进行赠送,并没有给秦国带来多少实际的财政收入。
但在其他五国则是不同的情况。
早在之前秦王嬴政在治粟内史史天的安排下发布的贸令中,贸承三明确负责暗中与各国诸侯进行买卖交易。
这些新式耕种、灌溉、纺织工具正是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与其他诸侯国进行买卖交易的物品之一。
当然,在与其他诸侯国进行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的买卖之前,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已经尽可能地挖空了各国诸侯民间的工匠。
只要被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遇到或发现各国诸侯民间的工匠,那么愿意来秦国的就邀请到秦国。
而不太愿意来秦国的,也被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按照太子扶苏之前的吩咐,连同全家老小一起绑到秦国。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现在诸侯各国民间的工匠相比原来,可以说整体减少了六七成。
甚至在尽可能挖空诸侯各国民间工匠之后,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胆子更大,开始挖诸侯各国官方的工匠。
毕竟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主要还是与诸侯国的贵族公卿进行买卖交易。
而诸侯国的贵族公卿大部分都是贪财的,所以在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用不少钱财贿赂了一些诸侯国的贵族公卿之后。
便从这些贵族公卿手中“买”到了不少官方工匠。
甚至因为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出价较高,诸侯国的贵族公卿一开始对这种特殊的“人口”买卖非常满意。
所以借助诸侯国贵族公卿之手,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也将诸侯国官方工匠挖走了三四成左右。
进行到这一步之后,不是民间剩余的工匠不好绑架过来,而是官方剩余的工匠数量相对稀少,使得诸侯国的贵族公卿也不太愿意继续买卖。
接着,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刚刚将播种机、犁、龙骨水车、渡槽车等新式耕种、灌溉、纺织工具卖给诸侯国。
当然,这些基本上都是做一次生意,毕竟诸侯国或多或少还剩下一些工匠。
那些工匠拿到播种机、犁、龙骨水车、渡槽车等新式耕种、灌溉、纺织工具之后,只要破解研究一番,基本就能复制出来。
不过虽然是做一次生意,但诸侯国的一个贵族公卿卖一次,这样也能让秦国赚到不少钱。
再加上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又打着“见此物于诸国有利,所以即使被秦国发现后要斩首,但依然专门从秦国偷运出来,进献给各国诸侯军和贵族公卿”的借口进献。
所以也让各国诸侯军和一群贵族公卿听了之后喜形于色,从而又给了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不少赏赐,让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又额外骗到了一些钱财。
然后,各国诸侯军和贵族公卿拿到播种机、犁、龙骨水车、渡槽车等新式耕种、灌溉、纺织工具之后,确实让手下的工匠去模仿。
而且仿制过程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非常顺利地仿制了出来。
唯一的问题是,经过之前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在诸侯国民间邀请、绑架,以及与诸侯国贵族公卿工匠的买卖。
导致现在诸侯国国君和贵族公卿手中的工匠数量大幅减少,即使获得了更加先进的耕种、纺织、灌溉工具,也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制造。
所以除了诸侯国国君和一批贵族公卿之外,诸侯国的百姓基本上都没有普及和获得播种机、犁、龙骨水车、渡槽车等新式耕种、灌溉、纺织工具。
当然,一般来说,诸侯国的百姓即使没有普及和获得播种机、犁、龙骨水车、渡槽车等新式耕种、灌溉、纺织工具,也不会有多大反应。
毕竟大多数百姓都已经习惯了有什么好东西,首先让各国诸侯军和贵族公卿使用。
但是,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每次来到各地时,都知道在其他百姓面前展示使用播种机、犁、龙骨水车、渡槽车等新式耕种、灌溉、纺织工具。
等到激起诸侯国百姓对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的渴望之心后,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又知道说这些新式耕种、丝绸、灌溉工具已经在秦国使用。
甚至现在秦国每家每户都掌握了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而且还是秦国主动分发给治理百姓的。
在进一步激起诸侯国百姓的羡慕之心后,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又会说他们马上就会把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进献给各地百姓所属的国君和贵族公卿。
说完之后,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还会有点善意地安抚诸侯国百姓,说包括诸侯国君和贵族公卿在内,得到他们进献的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之后。
说不定诸侯国君和贵族公卿也会向下属百姓分发、推广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
毕竟,秦国都能做到将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分发给他们的下属百姓,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贵族公卿总不至于连暴秦都不如吧?
听到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的话,诸侯国的百姓也都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和支持。
至少,他们觉得管理他们的国君和贵族公卿应该要比秦国好一些。
毕竟暴秦之名,即使是这些百姓也如雷贯耳。
暴秦都能如此善待他们的百姓,总不至于他们的国家连暴秦都不如吧?
如果被说暴秦秦国能把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分发给他们的下属百姓,而他们的国家却做不到,那么“暴”这个字说不定就要改到其他国家了。
怀着这样的想法,诸侯国的百姓们都目含热切地看着贸承三的手下商队带着那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走进各国诸侯军和贵族公卿的府邸。
接着,他们也看到各国诸侯军和贵族公卿不久之后很快就开始使用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别说把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分发给他们这些百姓,甚至连多看几眼都不让。
如果说他们不知道秦国百姓的待遇,那么他们或许还能忍耐。
但在知道大家都是百姓,但秦国百姓的待遇却比他们好得多之后,他们也不免产生了怨恨之情。
虽然这种怨恨之情还不足以让他们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但也足以让他们对立即所在的诸侯国君和贵族公卿产生一些不满之情。
以及对生活在秦国的百姓产生一些羡慕和向往之情。
当然,在诸侯国中并不是没有智者注意到这一点。
但即使他们注意到了也没什么用,因为他们无法像秦国那样给百姓分发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
一是因为自己的本国,或许是本家族已经没有那么多工匠可以安排负责生产制造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
二是秦国是以兑换的方式,先分发给百姓使用。
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贵族公卿,如果想要采用这种方式,那么首先要考虑这样做自己的国家或家族能否承担得起这种前期的财务支出。
其次,要考虑这件事能否普遍推广下去。
毕竟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威望不像秦王嬴政那样高,足以压倒国内所有贵族公卿和文武百官。
所以面对这件事,众多受影响的贵族公卿和文武百官自然会反复争论。
最后等到事情在口头上通过,也不知道要多久。
更有可能的是,要求求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即使最终在口头上通过了,但要实际落实下去,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
三是即使他们想从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那里购买从秦国“走私”来的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也很难大量买到。
毕竟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拼死将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从秦国“走私”到其他诸侯国,肯定是价格翻了几倍,甚至是十几倍几十倍。
否则不赚取丰厚的利益,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也不会愿意做这些“走私”买卖。
所以综合这几个因素,基本上断绝了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向其他诸侯国百姓公开推广的可能性。
所以四年过去了,除了各国诸侯军和一批贵族公卿各自名下的土地农田使用了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之外。
诸侯国也只有极少数的工匠百姓,能够根据见过的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的大致模样,自己摸索研究制造出来,勉强使用。
而秦国也借助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的销售,从其他诸侯国狠狠赚了一大笔。
但这些新式耕种、纺织、灌溉工具所赚的钱财,如果与纸张相比,那就远远不及了。
自古文字,多以竹简、薄帛记载,其中兼贵且轻重不便,不易为人所携带。
而纸张则体轻层薄,兼有薄帛之柔,又不贵;有金石之久,又不笨重。
所以当纸张被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广泛销售到其他诸侯国时,立刻受到了广大诸侯国君、贵族公卿、诸子百家、天下士子的热烈喜爱。
毕竟纸张真的太轻便,也太容易阅读。
再加上各国诸侯军、贵族公卿、诸子百家、天下士子,谁家还没有几份竹简记载的经典呢。
谁不想把自己家传承的经典全部记录在洁白如雪的纸上!
至少各国诸侯军、贵族公卿、诸子百家、天下士子都是这么想的。
所以每当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冒着被秦国发现后就要“斩首”的风险,偷偷将限制在秦国贵族公卿和官员使用的“秦纸”走私到诸侯国时。
基本上各国诸侯军、贵族公卿、诸子百家、天下士子都会一起处理,一买就是一大笔。
甚至在这两年里,工部墨家子弟还对造纸术进行了进一步改进。
比如,在原本洁白的纸张中加入一些香料,使其带有淡淡的香味。
又比如,在纸张定型时,悄悄加上诸侯国的“国号”,使其成为专用的“赵纸”、“楚纸”、“魏纸”等。
而这些经过改进后的更加奢华和高档的纸张,更是受到各国诸侯军、贵族公卿的欢迎,甚至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所以后来贸承三的手下商队人员也不卖其他东西了,直接专门卖给各国诸侯军、贵族公卿、诸子百家、天下士子纸张。
可以说毫不夸张的一句话,秦国灭亡韩国的那场大战军费正是由这几年卖纸张赚的钱财支撑的。
而略带讽刺的是,这笔军费中还有韩国国君和一批韩国贵族公卿的功劳。
因为韩国国君和一批韩国贵族公卿购买纸张的数量也不少。
正是因为出于这份巨大利益带来的考虑,所以历史上的治粟内史才没有选择进一步扩大造纸厂的数量。
反而选择继续保持纸张在某种程度上的稀缺性和珍贵性,使秦国能够通过纸张买卖从其他诸侯国赚取更多的钱财。
如果能从六国那里赚取足以灭亡六国的军费,那自然是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