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和风后讨论阵法之道,同时,将九天玄女传授给他的兵书,也写了进去。
而风后也因为看了九天玄女传下来的无上经书,衍握奇图,始制人族阵法。
和部落大长老讨论占卜之道,可以测天机。
和后稷讨论农学之道。
······
最后与岐伯讨论病理,终于作《黄帝内经》。
岐伯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
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
华夏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宋《路史》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南宋纪传体通史《通志》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黄帝西至于小崆峒问道,见西北雍州长者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少者肌洁容美、俊逸潇洒,问后方知是神医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寻访有道之人,访贤时发现了很有才能的岐伯,于时黄帝就恭请岐伯为臣,贵遵为天师,谋讨济世通途,帮助他治理天下。
《帝王世纪》载:“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从上述古文献记载可见,远古时确有岐伯其人,他同黄帝合著了医书《素问》、《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其内容多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
岐伯之名、生平事迹鲜见史册。且黄帝时代已经有尊卑贵贱的划分,岐伯为黄帝之臣,后世却称“岐黄之术”,将其名列黄帝之前,而这种称法居然能一直沿用数千年,显然不合常规。以此理推论,《内经》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构建者是岐伯,《难经注疏》、《皇汉医学》均言,《内经》乃“昔者岐伯以授黄帝”,肯定岐伯的创立之功。
······
众人都知道岐伯医术高超,但是却不知道其来历。
准备来说,岐伯的医术为什么这么高超?
好像领先了一个时代。
这还和岐伯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那个时候,轩辕还没有建立黄帝政权。
岐伯是一个十分喜欢医药的人。
他收集远古时期,圣人传下来的药方,同时,还精读《神农百草经》,对这些东西进行细致的研究。
一日,岐伯来到了一个叫做“岐山”的地方。
在岐山这个地方,生长着一些草药。
岐伯很喜欢这个地方,就在这个住了下来。
培养药草。
同时,搭配一些药方。
看看效果。
岐伯一连尝试了好几种,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这一天,岐伯在制作药方的时候,被一个老者看到了。
老者笑了笑,指出了其中的弊端。
有些药物是不可以混合在一起使用的。
有些药物属性相冲。
相互之间可以中和,到时候不仅没有任何的作用,还会造成浪费。
这还算是好的。
有些药物组合起来,甚至可能会产生毒素,对人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岐伯听到老人家的话,顿时肃然起敬。
然后开始向对方请教知识。
这老人家没有多说,而是给对方说了一些医药上面的道理。
特别是一些关于剂量上面的问题。
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注意。
所以有时候,药物可以救人,有时候,药物也可以害人。
岐伯听后受益匪浅。
他用小动物做实验,确实如同老者所说的一般。
岐伯顿时惊为天人,然后跪拜在老人家的面前,期望对方可以传授自己更多的医学知识。
老人家看着岐伯,让对方拜自己为师。
岐伯没有任何的犹豫,顿时跪拜在老人家的面前。
之后,岐伯就跟着老人家学习三十六年。
学习各种药材辨识,以及各种药物组合之学。
三十六年后,才被老人家要求出山。
说来奇怪,这老人家在三十六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的变化。
这个时候岐伯才清楚,遇到仙人了。